可是活儿从哪里来?找来活儿才能有活儿干,才有机会发挥你专业的能力,才能有B格地讲我是专业人士。那为专业人士找活儿的人才是“专业资源的捕捉者”。
这就是专业服务领域的丛林,no hunt,no food,nothing to eat!放大到整个国际工程行业这个道理依然存在。即使交通运输系统的基础设施也包括:道路、铁路、机场、港口、桥梁、隧道、停车场和大众运输系统等。
出国承担国际工程,一定要以专业化的工程公司的形象出现。
1、专业化才是生存之道
作为专业化的工程公司,那么在专业领域的业绩一定要突出。卖油翁虽自谦“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但“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背后,业绩意味着是人才、经验乃至教训、资源的自然聚集。中国电建擅水电,中国能建擅火电、中国港湾擅海工、铁工铁建擅大铁、中冶擅复杂机电设备,多年的国内大建特建,各家央企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专长和优势。抛弃自身固有优势去“强”弄国际工程不擅长的领域,不二哥只能以“呵呵”回应。
作为专业化的工程公司,那么在专业领域的专业能力首先来自设计院。工程项目,设计是灵魂、设计是先导、设计是技术的力量的体现。中国电建,论产品——水利水电工程及服务;论产业链的完整——懂水熟电;擅规划、设计;长施工建造;会投资运营,可以全产业链提供服务。归根到底还是靠旗下那几个“字号”年头都远远老于中国电建的设计院们。中国交建在海外一路披荆斩棘时,但主要业务总离不开海工、道路、桥梁,背后仰仗的其实还是四大航道设计院、几大公路设计院和公规院。
作为专业化的工程公司,那么在专业领域的专业能力体现在设计、施工、采购、运营和维护全产业链业务的资源整合能力。最近中国港湾“围猎(hunt)”波哥大地铁并中标一事,是在中国港湾在确定轨道交通作为公司核心产品之后,充分发挥自身在全球基础设施优质资源的配置能力、主导能力、协调能力,充分展现了公司“平台公司+产业引领”的战略引导力的例证。中国港湾牵头、携手西安地铁,外联WSP和庞巴迪,俨然一“联合国军”。


2、懂取舍、知进退才是大智慧
不二哥儿时的解刨学知识都来自乡村的杀猪,最过瘾是屠夫为刮猪毛方便,以钢仟从猪脚处沿猪皮四处捅入,然后吹气涨红了脸让猪变得滚瓜溜圆。
又到一年盘点时,国际工程的合同额也像吹了气的猪一样煞是好看,好在还有海关和外-汇-管-理-局的国际营收统计数据把关,不至于让大家把猪皮也吹破。

元朝无名氏《度翠柳》第一折:“世俗人没来由,争长竞短,你死我活。有呵吃些个,有呵穿些个。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国际工程的形态已经是一个资金、人才、技术、管理密集的行业,也是一个高风险行业,非要无本、缺人、门槛低、以包代管的企业去弄实在是难为了自己、对不起业主的信任。看看三峡、中交、两铁都在玩什么体量的项目了,都在是什么方式操盘了?
在巨额资金面前,那些过去窗口公司所谓的“商务”能力,根本就是笑话;小额投资变股东撬动EPC,也没见撬动几块石头下来;PPP语景之下,三五年也没干出个BOT来;多业态综合项目成为主流,还在想着“包活儿”那点事。真心别闹了!比较起来,还是CMEC(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公司)市场嗅觉敏锐,早年收购设计院变成实体,在发电领域实实在在捞到了“干货”,今年宣布,要在巴基斯坦的农业、民生领域投资发展,这就叫典型的转的快!这就叫国际工程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转身之处,江湖依旧还有你的背影!
不二哥说了,国际工程是一个生态系统。在一个生态系统里,活下来的不一定是最强大的生物,反而是那些最能适应环境的生物。国际工程生态系统里,要仔细评估自己是否能做食物链顶端的狮子老虎,如果做不了食物链顶端,做个阿米巴虫其实也可以活的有声有色。
真心建议国际工程营收常年低于100亿人民币,或者国际工程营收占比常年低于10%的企业换种方式参与国际竞争吧。区块链、建筑币、海外开心农场、海外职业教育之类的其实挺好玩的,哪怕是在非洲开100家连锁网吧也比非要挤国际工程这个圈里在一个标46家来PK好啊。
国际工程里,应该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更应知道自己不该干什么。
3、国际工程背后强大的中国制造支撑
下面这张照片是优胜美地美国项目的一个“模块”运输的场景。优胜美地项目以美国最美风光地命名,是全球最大的乙二醇项目,设计产能110万吨。业主GCGC(是埃克森石油和SABIC的合资公司),项目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

第一船第一个模块从蓬莱巨涛基地上船(目前sinotrans sarens 联合体已签合同15万重吨,45个模块装船及短倒,装船工期2019.11--2021.01)预计最重模块10796吨,最大SPMT528轴线,而且必须使用SPLIT SPMT(半轴,单纵列)。
为什么在中美贸易争端不断深化,“永明领袖”川普不断号召制造业重返美国的时候,这些大型“模块”的制造依然还在中国?
不二哥斗胆应用Worley中国老大的话:这就是是中国制造生态系统的伟大。
巨型项目,业主对项目是质量、工期、投资都担当着巨大的风险。选择中国作为巨型“模块”的制造地是石化工业业主非常精明的决策,他们认为:
第一,成本是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众所周知,一个项目必须均衡“质量、进度、费用”这个三角关系,在这个“平衡”中,中国最稳。
第二,高素质的工程师人才和强大的基础设施(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电力)。德日美的教育中,年轻人早已不对传统的机械、材料、力学、焊接、结构等感兴趣,1980年代以来中国培养了巨量的工程师使得人才高地支撑了中国制造。重金打造的基础设施值得运输半径极速缩小,产业链的响应互动迅速有效。
第三,生态链最为完整。围绕客户,咨询、设计、制造、部件、银行、检验、运输、维修等业态齐全。据worley中国总裁邱鸿:100公里半径内可以提供建造大型石化模块90%所有的部件、日本只能完成70%、印度不到50%。这么生态链系统丰富而完善,形成了独特优势。
第四,与德日美制造生态系统比,中国制造生态系统具有“快,柔,韧”的特点。
快:反应快、响应快、交付快。业主一声令下,中国人勤奋的特点立即呈现,回复业主的邮件电话从没有休假不休假的区别,这和欧美个人时间神圣不可侵犯形成鲜明对比。最终结果也是中国建造生态系统支撑下的项目比德美日建造生态系统支撑下的项目普遍工期缩短10月以上,搞财务的人都知道这10月意味着完工风险提前释放,效益显著提升。
柔:灵活、配合、协作。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两地,许多小厂与大厂长期协作配套,相互之间交易成本、时间成本极低,大家都以满足最终用户需求为共同目的。在这方面其实“东三省”也具备硬件条件,但在工程建造生态系统的营造上尚存在问题多,大家普遍有“采购不过黄河北,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
韧:伙伴、长久、信任。其实客户追求的也是伙伴关系,由于信任关系的逐渐深化,很多业主“repeat buy”更近一步深化了长久合作的关系。
当然在中国制造的国际输出上,中国还有许多需要提升的方面,包括:
第一,标准。虽然“一带一路”在不断推荐使用“中国标准”,但在石化、冶金、机械等工业领域完全推翻“欧美”标准的天下还需要很长时间,如何按照欧美标准采购、制造、检验是有兴趣加入中国建造生态系统的第一课和必修课。
第二,关键设备、关键部件还需要第三国采购。关键设备特别是转动类设备,关键部件比如液压元件,中国制造的耐久性还和欧美日有一定差距,部分关键设备还不能制澡需要中国企业继续加油。
第三,文件管理。中国制造往往重结果、重实物,恰恰文件化的过程管理文件普遍不全,安装知道说明书、调试指导说明书和维护指导说明书普遍简陋。
第四。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是维护持久伙伴关系的重要环节。中国制造厂也树立全员意识,尽量避免拿国外业主图纸为争取国内项目而忽略保护。信任才是无价之宝。
第五,过程管理。过程管理的工具要和业主一致,过程管理要精细化,要尽快适应业主数字化管理的要求。
纵观历史,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的往往不是最强大 的生物,而是那些最能适应环境的生物。中国既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中国制造生态系统,也拥有世界上最高效的工程建造生态系统,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适应环境,活得更好。